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发挥高校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学科优势,继2022年11月首期讲习班《国家安全现代化——体系和能力建设》、2023年4月第二期讲习班《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与素养——院士共话发展与安全》、2023年11月第三期讲习班《新时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 东北使命与担当》成功推出后,2024年12月吉林大学隆重推出第四期“国家安全学讲习班”。本期讲习班以《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邀请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授课,持续聚焦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共同推动中国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与建设。
12月11日晚,讲习班第四期第一讲开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安全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唐士其教授以《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为主题,从“德治:中国古代国家政治安全”、“礼治:中国古代国家政权安全”、“仁政:中国古代国家民生安全”、“和为贵:中国古代国家国土安全”四个维度梳理中国古代安全思想的内部逻辑,深刻阐述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具体内涵、特征与表现。唐士其教授深入浅出、生动讲述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逻辑与哲学思辨,为全体参会学员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首先,唐士其教授指出,德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安全的灵魂与原则,可将其具体阐释为:公平正义、治国以正,敬天畏民、以下为基,尊贤重道、知人善任,居安思危、从谏如流。他表示,行德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合法性与正当性的前提与关键,强调统治者应以德行为先导,通过道德的力量治理国家以实现政治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
在谈及礼治时,唐士其教授认为礼治是政权安全抑或制度安全的保障,与德治呈现互为表里的逻辑关系。唐士其教授从隆礼重教、期于无刑,垂拱而治、清静无为两个方面进行阐释,强调了礼治的特点是敬与让,通过教化而非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不排斥法而主张良法善治;礼治还蕴含大道至简的思想,即统治者应减少干预,广纳贤才、尊重民意以实现天下大治。
随后,唐士其教授指出,德治与礼治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仁政,表现为爱民如子、守望相助,重德轻奢、耕者有田,藏富于民、劝励农桑三个方面。他强调,仁政的核心在于善共情、重民生、助民富。对此,统治者应修身立德,戒奢从简,减轻民负,确保耕者有其田,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求,避免土地过度集中。在财富分配上,主张藏富于民,避免与民争利。同时,为实现仁政,统治者还需轻徭薄赋,保障农产,平衡农商,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
最后,唐士其教授指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思想是德治、礼治、仁政思想的映射,其核心可概括为“和为贵”。他认为,“和为贵”思想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文教立国、华夷之辩”,强调通过文化教化而非武力来巩固国家合法性,倡导增强文化感召力与传播力实现融合与共同进步,体现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恭宽敬敏惠”。二是“以和为贵、天下太平”,尽管中国古代没有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但孔孟倡导要竭尽所能谋求和平,反对恃强凌弱,奠定了中国“大国者下流”——即大国应谦下包容的对外关系思想内核。
讲座由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院长肖晞教授主持。
正式开讲前,肖晞教授就讲习班开班初衷、筹备情况、社会反响以及唐士其教授基本情况等向与会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向唐士其教授以及全体与会学员表示了热烈欢迎与由衷感谢。讲座最后,肖晞教授表示,唐士其教授的讲座饱含深厚的思想底蕴、蕴含中国古代思想家丰富的情感与思考,体现出深层次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哲学,使得参会人员深刻领悟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肖晞教授倡导大家应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探索并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为构建国家安全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丰富而深厚的本土滋养。
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二百余名学员齐聚云端,产生了良好热烈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