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林大学国家发展与安全研究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联系我们 吉大主页

    肖 晞 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的“一带一路”合作:挑战、机遇与进路
    发布日期: 2022-03-01  浏览:
  •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有史以来的一次重大灾难,其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由于疫情防控难度较高、一些国家治理缺位以及沿线国家疫情防控能力较弱,加剧了“一带一路”沿线疫情的大流行和经济形势的恶化,使“一带一路”合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能力持续增强、决心更加坚定,沿线国家和世界对“一带一路”合作的需求不降反升,“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为“一带一路”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为此,应积极发挥中国在“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中的大国引领作用,凝聚沿线国家抗疫合作共识,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抗疫合作的新路径,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合作;新冠肺炎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VGQ006)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及其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深度传播,强烈冲击了“一带一路”的合作进程。面对疫情冲击,世界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但也严重限制了国际人员流动和经贸活动,导致一些沿线国家部分产业链与供应链断裂、项目建设受阻、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经济陷入衰退甚至可能面临债务危机。如何全面、系统分析“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挖掘其中孕育的重要发展机遇,进而提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推进路径,以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显得尤为紧迫和意义重大。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带一路”合作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有史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一,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使沿线国家和地区面临的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加剧了公共卫生治理赤字,而且强烈冲击了“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环境,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

    1.“一带一路”沿线疫情形势评估

    疫情防控难度较大。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引发了全球性治理危机,而且对人类社会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新冠病毒的源头、病因、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等仍未被完全掌握,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全面普及仍需要较长时间。与此同时,“人传人”的特性以及现代社会巨量、高频的人流和物流,极大地提高了疫情传播的速度、扩大了疫情传播的范围,加剧了各国疫情来源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这次重大疫情的扩散基本上遵循周边传播规律——由点到面,由近及远,近者先“得”,邻者易“染”。因此,疫情冲击在时空上具有不均衡性特征,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结构性和叠加性等,一般经历了局部爆发、社区传播和大范围传播三个阶段,对不同地区经济的冲击强度具有差异性,危害影响具有多层次性、系统性。以专业化分工和科层制为基础的常态治理模式,在疫情防控中出现了信息沟通不畅、应急响应迟钝、决策执行不力、统筹协调不够等问题。

    在这次疫情中,全球治理体系同样表现出反应迟缓、部分失灵、治理成效有限等问题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国内治理问题不断,其内顾倾向更为严重,提供国际卫生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愿明显下降;而新兴国家的供给能力又相对有限,致使G7、G20和欧盟等国际组织行动迟缓、全球抗疫成效不彰。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至今尚未形成层次更高的全球抗疫共识,传统协调机制几尽失灵,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疫情防治合作努力收效甚微。此外,关于谁应该为这场危机负责的争论,扼杀了大国进行重大疫情防控合作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国际合作抗疫的态度与团结程度呈现出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特征,相互协同配合不够,甚至出现了“各扫门前雪”的现象。疫情防控的高难度与一些国家的治理缺位,进一步加剧了“一带一路”沿线公共卫生治理赤字。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疫情形势异常严峻。截至2021年10月7日,世界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前20名中有14个(前10名中有7个)是沿线国家,几乎覆盖欧洲、南亚、西亚、东南亚等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一,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中,欧洲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最多,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地区,中东欧国家短期内难以获得足够的疫苗,疫情形势不容乐观,不利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建设。其二,2021年4月以来,印度疫情出现大幅反弹,迅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累计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随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疫情形势不断恶化,这无疑增加了“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难度和成本。其三,俄罗斯的疫情较为严重且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而疫苗的全面接种仍需要较长时间,这给“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蒙上了一层阴影。其四,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疫情形势不断恶化,致使“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五,土耳其、伊朗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疫情仍在恶化,增加了“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的风险。此外,根据疫情由近及远的传播特点,沿线国家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疫情必将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加速扩散,进一步恶化“一带一路”沿线的疫情形势。

    2.“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环境评估

    疫情直接冲击了“一带一路”合作的世界环境。面对疫情大流行,全球救治体系、信息沟通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出现失灵,致使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效能低下,人类陷入了一场异常严重的全球性卫生危机。为应对疫情,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海关限制、停航、停运、拒收以及关税上调等措施,导致了大量物流通道硬管控,剩余的国际物流网络资源相当有限。供应链中包括采购、生产、库存、分销等多个环节的节点受到影响,物流、资金流等流通陷入停顿,产能利用率下降;需求端出现萎缩,产品销售与进出口订单缩减,对世界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人员自由流动受到限制,服务需求日益减少,生产、投资与出口中断,失业人口增加。全球旅游、餐饮、航空、酒店和实体零售等服务性行业遭受重创,汽车、电子、机械、家电、服装等离散型制造产业遭受严重冲击。企业陷入资金窘境,出现资金周转缓慢、预期收入降低、现金流吃紧、外部融资困难以及债务风险攀升等问题。商品、人员和服务等要素的跨国流动受阻,强烈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和价值链,在客观上助长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了世界经济硬脱钩,破坏了“一带一路”合作。

    疫情对“一带一路”合作的世界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持续加深。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流行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呈现出阶段性差异,疫情防控中的短板效应显现。各国疫情形势处于不同阶段,缺乏协同复工的基础,从而加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尤其是一些国家在防疫管控上的差异化举措造成了部分市场关闭和对外流通渠道阻塞,使得上游供应出现极大困难,不仅基本的需求难以满足,而且市场开拓工作也无法正常展开。此外,疫情的长期性、全球性和高强度,导致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正在受到破坏,全球消费和投资意愿下降,供给和需求冲击互相作用最终引起全球性经济衰退。在此情势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3.3%,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4.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为-2.2%。为此,世界多国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空转,导致新的资产泡沫风险。全球经济活力下降、油价暴跌与疫情“联手”向金融行业传导压力, 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短缺,导致“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进度放慢甚至停顿。

    疫情衍生出更多针对“一带一路”合作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个别国家有意将疫情政治化,渲染中国是病毒的源头,恶意诋毁中国政治制度和抗疫政策,否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抗疫中作出的巨大贡献,曲解中国对外援助的善意和善行,企图转移民众情绪、转嫁国内矛盾。由于针对中国的负面论调在国际舆论场不断发酵,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且加剧了中外民众之间的矛盾、猜忌和隔阂,破坏了“一带一路”的合作氛围。同时,全球化被指责是疫情扩散的罪魁祸首,经济脱钩、制造业重返西方、粮食禁止出口等反全球化论调和行为有所增加。世界各国内向化倾向加剧,推动全球化向地方化、区域化转向,地缘政治冲突增多,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竞争日趋激烈,针对“一带一路”合作的角力明显增加。个别国家政客、媒体和学者无端将疫情全球大流行与“一带一路”相联系,试图借此抹黑污蔑中国,离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破坏“一带一路”合作。此外,各国政府应对政策和措施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协同,导致全球治理失序、挑战日益严峻,“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发生冲突甚至战争的可能性大增,从而增加了“一带一路”合作的风险因素。

    3.“一带一路”合作的域内环境遭受冲击

    疫情大流行致使“一带一路”合作难以正常开展。为减少疫情的跨国传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取了人员入境限制、交通管制、签证停发、航班停飞和检疫隔离等一系列防控措施,限制了沿线国家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严重影响了“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进度。相关国家的生产和运输无法进行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到极大冲击,加剧了“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原材料、重要机械设备和主要零部件的短缺,导致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多个基建项目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延误。同时,交通管制和人员交流限制严重冲击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劳务、金融、技术、旅游和餐饮等服务业合作。多种限制措施与贸易保护主义形成叠加之势,强烈冲击了“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安全稳定,影响了项目的正常建设。

    疫情削弱了沿线国家合作的能力和意愿。在疫情强烈冲击下,沿线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受到沉重打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停工停产,或者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出现了原材料供应紧张和抗疫物资严重紧缺的问题,加剧了沿线疫情防控形势的恶化。运输量和用电量的减少,使“一带一路”沿线铁路、电站、公路、港口等项目的投资收益下降、风险增加。大宗商品出口的价格下跌、旅游业受损、国外直接投资锐减和资本外逃等,使沿线国家的失业率不断提升,财政压力不断增大。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动荡,一些沿线国家汇率大幅波动、资金流转和企业现金流逐渐趋紧,导致“一带一路”第三方项目融资与贸易结算的实施和汇率风险增加。一些沿线国家的债务率提高,国际收支失衡,支持“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配套资金和其他资源可能无法得到落实,项目开展更加困难。在全球疫情加剧、治理赤字扩大和经济衰退叠加的大背景下,社会不满情绪累积,一些国家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甚至武装冲突,有些国家恐怖袭击增加,导致这些国家对外合作能力和意愿大幅下降,“一带一路”合作不确定性增加。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带一路”合作孕育的机遇

    当前,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持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为沿线国家和世界的疫情防控、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为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更加重视“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了“一带一路”合作的空间。

    1.“一带一路”合作的价值不断彰显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决心更加坚定。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不断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疫情防控、传统医学、疫苗研发、数字技术和公共卫生治理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全力打通“一带一路”陆海空运输通道,向沿线相关国家大量运输抗疫物资,援建临时医院,派驻专业医疗队,线上线下分享相关研究成果、疫情防控经验、技术和方法以及诊疗方案,捐赠大量疫苗、医疗物资和卫生防疫设备用品,把“一带一路”建成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之路。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克服卫生防护艰难、交通梗阻和材料短缺等多重挑战,确保“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继续深化与沿线国家在贸易、投资和产能等方面的合作,维护沿线国家贸易稳定,缓解沿线国家债务负担,确保沿线国家维持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为沿线国家经济复苏作出重要贡献。此外,中国积极布局“十四五”规划,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由于中国的抗疫成果尤为显著,沿线国家更加认可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愿与中国加强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合作。相比之下,某些国家借疫情污名化中国、甩锅中国、追责中国,竭力破坏“一带一路”合作的图谋逐步破产。

    疫情下的“一带一路”合作对沿线国家更显重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团结抗疫共识持续增强,积极进行抗疫政策和措施沟通,探索抗疫合作的有效路径。中欧班列积极承接空运和海运转移的货源,优先运输抗疫急需物资,助力沿线国家抗击疫情,成为疫情防控期间连接中国、欧洲与沿线国家的生命线。同时,“一带一路”合作各方积极为重要商务和生产技术人员往来开辟“快捷通道”,为重要物资和原材料的运输便利设立“绿色通道”,同步开展线上线下合作,协同发展实体和虚拟经济,探索疫情常态化下“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经过“一带一路”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202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5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为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另外,中巴经济走廊、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进展良好,为当地稳经济、惠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疫情下的“一带一路”合作对世界更加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也催生了国际价值观的革新,促使国际社会更加意识到人类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其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不仅能够完善沿线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保障沿线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能够增强世界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加快世界抗疫进程和增进人类的健康福祉。其二,“一带一路”合作的正常运行,有利于促进世界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加快世界经济复苏。另外,疫情催生和发展了数字技术和经济,使各国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加快了“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动能。其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有效防控疫情,实现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为弥补某些国家治理缺位、实现全球有效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2.“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共建“一带一路”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一带一路”合作各方将抗疫作为合作重点,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合作平台,携手打通陆海空网管“五位一体”的物资运输“生命通道”,保障沿线国家急需的医疗防疫物资的有效供给。加强健康卫生合作,共享疫情信息和防控与诊疗经验,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联合供给沿线人民能负担得起的抗疫药品和疫苗。发挥生物医疗技术、互联网技术、智慧健康医疗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加强疫情检测、预防、阻断传播和治疗的多方协作,推进疫情联防联控,建立“一带一路”疫情防控体系,携手筑起“一带一路”抗疫“防火墙”,共同维护沿线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更加重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全球疫情大流行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创新突破提供了新场景和重要试验机会,为数字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数字消费大发展赋新能。数字经济、5G等新业态、新基建更受重视,电子商务平台、“云交流”、远程办公、游戏和视频流量等高端服务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为“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再调整与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和动力。同时,沿线国家积极借鉴中国数字化疫情防控经验,开展在线会诊合作、创建健康码信息跨区域共享互联应用程序、加强人工智能筛查。此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大数据、在线科技、物联网、5G、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发展‘丝路电商’,建设数字交通走廊、跨境光缆信息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形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供给、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新思路、新动能和新领域。

    疫情使“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更加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低碳、绿色与可持续增长诉求日益上升”。其一,“一带一路”合作更加重视以绿色消费推动疫情后经济复苏。通过绿色消费升级发展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清洁能源等,引领沿线国家实现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和复苏。其二,“一带一路”合作更加重视以绿色投资推动疫情后产业复苏。通过绿色低碳投资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优化能源结构,培育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推进绿色制造,形成以绿色技术、工厂、园区和供应链为支撑的新型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沿线国家产业复苏、提升经济韧性。其三,“一带一路”合作更加重视以绿色技术推动疫情后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增长的发展新思路,深化清洁能源、低碳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对话与务实合作,加强绿色发展经验交流和技术分享,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变革、推动环境治理创新中的普及应用,引导技术朝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共享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建“一带一路”生态文明与命运共同体。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一带一路”合作的推进路径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要勇于面对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化危为机。为此,应积极发挥中国在“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中的大国引领作用,凝聚沿线国家抗疫合作共识,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抗疫合作的新路径。

    1.发挥中国在“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中的大国引领作用

    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助力“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中国应坚定支持世界卫生组织领导开展的疫情防治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领导人“电话外交”和公共卫生外交,不断完善参与重特大国际突发性卫生事件应急援外的工作机制,优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检测试剂、医用防护服和口罩等紧缺的医疗物资;在疫苗、特效药研发、核酸检测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助修建、扩建应急救治医院,派遣医疗专家分享疫情防治的有效措施和经验,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沿线国家医护人员举行讲座、咨询、会诊等活动,为当地医护人员提供实地指导,“并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全力解决好疫苗产能和分配问题”,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应对疫情的能力。同时,中国要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同共建国家分享数字化防疫抗疫政策措施和解决方案,发挥数字技术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病毒溯源、临床治疗、疫情监测、舆情应对、资源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型传染病产生机制、流行趋势、传播途径、诊疗方法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加强数字技术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基础上的数字卫生治理。

    此外,还应鼓励中资企业、民间社团、慈善机构、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社会公益活动,与国际社会一道保障“一带一路”沿线落后国家民众的基本卫生防疫需求,并为难民和流离失所的人群提供相应的人道主义救助,共同维护沿线地区的卫生安全。加强“一带一路”高校合作,为沿线国家培养应急管理、医疗卫生、环境生态保护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鼓励中资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合资、共建,增加本地工人和材料的使用,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本土化程度。支持中资企业防疫与生产两手抓,助力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力争把疫情对“一带一路”合作的冲击降到最低点。

    充分展现大国责任担当,营造良好的“一带一路”抗疫合作氛围。以“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为契机,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技术和方案,用事实回击个别国家政客、媒体和学者对中国的污名化。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新人权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呼吁国际社会共同采取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治措施,反对疫情政治化和标签化,戳穿某些国家由于疫情防治失败而向中国甩锅推责的图谋。支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G20、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发挥更为重要的协调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给遭受疫情严重冲击的沿线国家以更大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建立公开透明的国际援助与反馈机制,及时向国际社会公布对外捐助的资金和物资信息,用实际行动来回击个别国家政客、媒体和学者的诋毁。开展“一带一路”抗疫人文交流对话,通过媒体展示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的调研成果,讲好“一带一路”疫情防控和中方医护人员帮助沿线国家共同抗疫的鲜活故事。塑造“一带一路”优势话语,提升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接受度与好感度,潜移默化地让沿线国家民众真正了解、理解、接受和喜欢中国,“实现中国大国形象的受众扩展和有效塑造”,为“一带一路”抗疫合作夯实民意基础。

    2.凝聚沿线国家抗疫合作共识

    全面呈现沿线国家抗疫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图景。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告诉我们,世界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一带一路”抗疫合作正是构建沿线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和重要路径。其一,“一带一路”抗疫合作致力于通过发展和治理来改善沿线国家贫穷、落后和动荡的面貌,减少冲突、对抗和战争,维护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其二,“一带一路”抗疫合作的重点是防控疫情,提高沿线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维护沿线国家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三,“一带一路”抗疫合作致力于缓和疫情对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冲击,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恢复发展。其四,“一带一路”抗疫合作向沿线所有国家开放,包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习俗和发展水平等差异,致力于提高沿线国家开放水平和加快沿线地区一体化进程。其五,“一带一路”抗疫合作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环境友好型发展,为沿线人民创造清洁美丽的生产生活环境。

    持续强化沿线国家利益共同体意识。共同利益的多少直接反映着沿线国家抗疫合作的共识程度,应积极推动沿线国家进一步整合与创造共同利益,突破利益隔绝“藩篱”,减少互斥利益及其干扰。其一,全面认识疫情的跨国性和巨大破坏力,使沿线国家更加意识到疫情是共同威胁,任何国家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当下都不能独善其身。其二,全面认识疫情对沿线国家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战略通道安全、粮食安全、经济社会秩序等造成的严重冲击,引导沿线国家团结合作抗击疫情。其三,传递中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坚定决心,承诺中国会持续向沿线国家分享疫情防控经验与技术,提供制氧机、口罩、疫苗等医疗物资,并强调中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将为沿线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给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收益。

    全力提高沿线国家责任共同体意识。在“一带一路”抗疫合作中,沿线国家抗疫责任的凸显和相互确认,有利于减少抗疫合作的消极情绪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认知、确保“收益—责任”分配的相对平衡,实现抗疫合作的稳定和可持续。其一,沿线国家有责任参与抗疫合作。疫情的不确定性和超强传播力,增加了防控难度,仅仅依靠一国或几国的努力显然不够,需要沿线国家积极贡献智慧、投入资源和共同行动。其二,沿线国家需要共同预防抗疫合作中的风险。在理论层面上,国际合作各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或将导致逆向选择,从而使合作风险增加,使合作各方遭受损失。因此,沿线国家应传递真实的抗疫合作信号,并加强抗疫合作信号的甄别,提前规避或解决抗疫合作风险,提高抗疫合作质量。其三,沿线国家应“坚决反对各种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的企图”,携手排除外部干扰因素,减少错误认知对抗疫合作决策的不利影响。其四,沿线国家应不断加强抗疫政策和措施的及时沟通、有效对接,制定统一的抗疫合作制度、规则和标准,提高抗疫合作的机制化水平。

    3.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抗疫合作的有效路径

    积极探索抗疫合作新模式,共同应对“一带一路”合作面临的挑战。“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大格局大担当大作为弘扬丝路精神,摒弃争端分歧,超越国家、种群、个人利益,包容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信仰与习俗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决反对将疫苗和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携手共建疫情防控信息交换、智能防控与诊疗、资源网络协调、科技合作、疫情风险评级平台,加强沿线国家疫情防治的沟通与合作,共建以联防联控为核心的疫情防治体系,形成防疫治疫集群效应,率先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着力加强中欧班列建设布局,联通“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城市并辐射整个欧亚大陆,“集拼集运”,全力分担因疫情而积压的货源,发挥服务疫情防治国际合作、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战略通道作用。以抗疫物资、资金、技术和经验等需求为切入点,建立重大疫情预防、检测发现、阻断传播和治疗的多方协作综合制度构架,加强卫生项目合作,完善沿线国家公共卫生治理体系,提高沿线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深化医疗卫生、中医药合作,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健康福祉;借助远程医疗、“云论坛”等先进技术,促进医疗、科技和应急管理人员交流,构建公共卫生信息分享和应急管理网络,让“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合作,携手促进疫情防治取得重大成效;加强“一带一路”公共卫生治理合作,建立健全疫情防控体系;立足防控疫情常态化,尽快建立便利“一带一路”商务和生产技术等方面人员跨境通关的快捷通道和畅通货物跨境通关的绿色通道,实现重点项目、走廊和园区的有序复工,使人、物和资金流有效转动起来,畅通共建国家经济循环脉络,维护“一带一路”经济运行秩序。审慎判断全球化的区域性增强趋向,及时对“一带一路”合作的布局进行相应调整,打造卫生、高科技、基础设施、产业、产能、金融和能源等领域全方位复合型的深度合作格局,为沿线国家恢复经济、实现转型升级以及减贫、增加就业创设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银行间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为疫情防治提供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以联合发行疫情防治特别债券等方式,为沿线国家提供融资,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的协调,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防范沿线国家陷入重大债务危机。

    深化抗疫合作,抓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坚持共同发展大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聚焦消除贫困、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让“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各国民众。做好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规则的完善与创新。共建“一带一路”卫生健康、互联互通、数字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各国达成多边贸易投资协定,形成新的合作领域、国际市场、投资机会和商业模式。积极拓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大数据、电子商务和低碳环保等新兴技术合作,发挥线上交易和跨境电商等新型经贸方式的作用,释放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卫星导航和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基建潜力,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健康、数字和绿色经济。开展“一带一路”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建设,携手打造“技术+资金+市场”合作模式,有效衔接各方供给与需求,推动形成合理高效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强沿线国家产业融合,推动“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调整升级。加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经济发展互助、货币与汇率协调、纠纷解决、金融风险防范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协调合作,“构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支持体系”。

    四、小结

    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及其深度传播,加剧了“一带一路”沿线公共卫生治理赤字,恶化了沿线国家的疫情形势,强烈冲击了“一带一路”合作的世界和域内环境。面对疫情冲击,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引领作用更为凸显,沿线国家和世界对“一带一路”合作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多的需求,“一带一路”合作加快向“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一带一路”领域延展。为此,应继续发挥中国的大国引领作用,凝聚沿线国家抗疫合作共识,共同探索“一带一路”抗疫合作的有效路径,早日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



    文章来源:学习与探索

    责任编辑:门姊阳